课程建设 首页 > 课程建设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时间:2024年01月08日 16:09 来源: 作者: 阅读:

一、课程概况

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编第八章第二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在此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并了解到通俗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如诗词一样可以寄寓作家的理想追求、思想观念等。由于其篇幅较长,从而比诗、词、古文等正统文体包含更为深广的内容。由此学生明白在阅读此类小说时,并不只是为了休闲娱乐,也要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同时,《西游记》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古代章回小说,自幼就观看过动画片、电视剧、电影等题材,对这部小说最为了解,特别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

2.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一方面,学生阅读过一些章回小说,对其文体特征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被情节、人物形象所吸引,而不太注重理解和思考作者创作的意图,甚至如《水浒传》这类宣扬暴力的小说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刺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小说的引导,避免他们流于表面,而忽略根本。

3.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本科一二年级的同学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个人意识比较强,规则意识则相对较弱。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自由的实现与规则意识的固守之间的关系,这对今后的集体生活以及走上社会之后的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西游记》的主题纷争,认识孙悟空形象所浓缩的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认识到人类只有经过千难万险,才能实现最终的完善与幸福。

(二)能力目标

掌握古典小说主旨的分析方法,学会小说中象征意蕴的解析,能够做到在形象描写中发现作者创作的密码,提升阅读古典章回小说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古典小说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主旨。

(三)价值目标

在小说主题倾向的教学中贯彻思政教育,通过作者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的形象描绘,揭示出其中所包含的意蕴,即作者下意识地意识到人类对自由追求的本质,但是就算是像孙悟空这样的无所不能者,也要受到社会法则的约束,而不能脱离自身所生存的现实。同时,通过唐僧诸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他们都得道成佛或成圣,然学生理解到要想获得完善和幸福,必须经历千难万险,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人物,无不都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才成就完美的人生。启迪学生战胜逆境,正确面对失败和坎坷。

教学知识点

1.《西游记》的创作主旨。

2.象征意蕴之一: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质与不得不制约的矛盾处境。

3.象征意蕴之二:只有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最终的完善和幸福。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是掌握《西游记》主旨的多义性,了解小说多重的象征意蕴。

二是在揭示小说的象征意蕴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二)教学难点

一是如何揭示形象与故事情节中所包含的象征意蕴。

二是如何在小说主旨的分析讲解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素材

一是桀骜不驯的孙悟空纵使能上天入地、长生不老,但仍旧逃脱不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被压在五行山下,此后又受制于紧箍咒,这其中包含着如何处理个人自由的追求与现实规范的遵守之间的矛盾。

二是取经僧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并实现了个人的提升,这其中包含者挫折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幸福的实现,不是唾手可得,坐享其成,而是要遭受种种艰难险阻,历尽艰辛。因此只有战胜生活中面临的失败和不如意,才能提升自己,最终实现理想抱负。

(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在孙悟空的形象描绘中,石头中出生、漂洋过海学得七十二变、花果山占山为王、东海龙宫获得金箍棒、勾去生死簿上的姓名从而长生不老、为获得个人的尊严而大闹天宫等设定,刻画出一个人类渴望的追求自由的形象;而如来佛祖手掌心、五行山、紧箍咒等,又是社会规范的象征。在西天取经的经历中,九九八十一难中的险恶自然环境、各色妖魔鬼怪以及个人内心的欲望等,都是阻碍人类前进的绊脚石,而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并被封为佛或使者,则是在战胜磨难过程中个人得到提升,只有如此方能获得最终的完善和幸福。

四、教学方法

1.讲解法:讲解孙悟空形象特质,以及西天取经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用生动的描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2.点拨法:在讲解具体细节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设计意图。如为何要让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而不是父母所生?为何让孙悟空学得绝世武功?为何勾去生死簿上的名姓?大闹天宫的寓意、西天取经的经历和结局说明了什么等。

3.讨论法: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后,可以设计讨论题,一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二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对待?在讨论中获得明确的认识。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片、视频。

五、教学反思

(一)利用学生熟悉的作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开课程思政,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西游记》是耳熟能详的作品,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西天取经是老少皆知的故事情节,其中蕴含的哲理被有趣的故事所掩盖,经教师课上的点拨,必定能产生意料之中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生动的形象开展课程思政,切忌干巴巴的说教。课程思政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采取恰当的讲授方式,而不能直接将观点强加于学生。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自然得出结论,水到渠成地受到教育。

(三)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和资源,避免简单比附。教师要在素材、资源中发现思政因素,二者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讲到某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心领神会,不需再做过多的阐释。

(四)课程思政要有盐融于水的效果,将思政因素融入课堂讲解内容之中,不露痕迹为上。同时,对学生的教育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完成。